日期 : 2024-05-10 | 單位 : 商學院

 

【商學院信義書院訊】

國立政治大學信義書院在5月3日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企業進化 Building Better Business 中小企業ESG國際論壇」,偕同B型企業協會及常在國際法律事務所合作辦理。此次論壇以中小企業ESG轉型為焦點,邀請不同領域B型企業領袖現身說法,分享結合永續的經營理念及打造產業永續競爭力的秘訣。活動吸引近300位國內外企業主及高階主管齊聚一堂,期許攜手帶領臺灣產業邁向永續發展之路。

國立政治大學校長李蔡彥表示,近年來永續發展成為全球的重要議題,不再僅有少數國家、特定地區需要關注。李蔡彥指出,「對於以進出口為主的臺灣,無論是大企業或小企業都需要抓住全球的脈動。」臺灣目前中小企業數量超過163萬家,佔全體企業98%,在我國經濟體系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但相對於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的資源相對有限,因此如何因應全世界2050淨零排放目標,且符合在地化需求備受矚目。李蔡彥期待,透過論壇上B型企業前輩的分享,可以有效幫助中小企業在ESG轉型路上更加順利!

「一個好的公司不僅要能夠賺錢,還能照顧到所有的利害關係人。」B型企業協會創會理事長張大為談及,在臺灣推動B型企業的原因,是因為過去服務於中華徵信社,對於以營業額、獲利能力等為企業評比感到可惜。張大為表示,企業站的位置越高,眼光要看得更遠,他期許B型企業的實踐,可以讓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不再只是口號。從臺灣的中小企業做起,逐一落實ESG,一同「Be the change. Better for the world !」

論壇上午場,由熱衷於研究企業社會家精神、企業永續等多項議題的劍橋大學賈吉商學院信義講座教授孟睿思(Christopher Marquis)開場,他指出,「過去企業都以短期利益為目標,但現今我們該重新思考企業可以為社會帶來的改變,需要以長期發展為考量。」從2009年起,孟睿思便開始接觸B型企業,他發現B型企業嚴格且公開透明的評估及認證機制,可以有效地改變企業的營運與未來,並為全球帶來正面的影響。孟睿思認為,「與利害關係人共益的資本主義」(Benefits for all stakeholders capitalism)尋求對股東、環境、員工及社會的共同利益,才是現今企業應追求的永續價值。

接著,B型企業協會理事長陳昱築說明全球B型企業發展現況。「我們做生意是為了拯救我們的家園。」陳昱築一開場引用戶外服裝公司Patagonia創辦人的話,帶領聽眾反思,想成為什麼樣的企業?進一步介紹如何運用B型企業「環境、社會、治理」三大ESG面向,兼顧商業模式與社會影響力。現今全世界有超過8,500家的B型企業,臺灣則有超過50家共同響應,居亞洲之首。陳昱築強調,「B型企業並非競爭關係,而是合作夥伴。」他舉例,臺灣品牌綠藤、美科等便加入全球B型企業美妝聯盟,一同分享綠色供應鏈及永續包裝的實踐方式,以激發彼此永續、創新的能力,以真正成為「對世界最好」的企業。

 

英、韓、日不同企業 展現多元永續價值

「什麼是永續的時尚?」英國永續時尚品牌B型企業Deploy 創辦人潘貝寧,藉由創立顛覆現有快時尚產業思維的時尚品牌,成功以「一衣多穿」的設計,讓衣服與配件可以如積木般可自由搭配。此外,Deploy 更以360度的經營思維落實永續,從原料、生產、製作到售後服務,全面減少資源的浪費,是全球時尚界的永續典範。

受韓國天團BTS隊長RM青睞的韓國背包品牌——Continew創辦人Ian Choi,此次也蒞臨分享如何運用廢棄汽車的皮革座椅、安全帶和安全氣囊等製造時尚包包與配件,創造廢棄物新價值!不僅產品具有永續思維,連工廠也是,Ian Choi運用廢棄的泡菜工廠,導入雨水收集系統,利用再生水沖洗皮革等,再將用過的水過濾再次循環使用,淋漓盡致展現永續精神。

除了產品、製造環境可兼顧永續理念外,日本上市軟體測試公司KRAF則展現了在員工面,如何實踐人力資源的永續法則。KRAF永續協理村上瑛美說明,面對日本少子化及缺工挑戰,他們特地選至農村為主的九州宮崎縣設立公司,培力當地毫無IT經歷的員工,讓青年在家庭與職涯間取得平衡,成為公司長期穩健的資安人才。

上午場:企業領袖跨界影響力國際論壇。(照片來源:信義書院)

 

良好的公司治理 是中小企業永續發展的根基

論壇午休期間並安排了一場專題會議「中小企業公司治理論壇」,特別邀請常在國際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程守真、律師謝礎安,以及光隆實業董事長詹賀博主講及座談,與近30位中小企業負責人、接班人與高階主管討論中小企業的家族傳承與治理議題。程守真先從法律專業探討企業如何建立良好的治理制度並創造永續價值,接著詹賀博分享光隆實業制定家族憲章的經驗,以及維持家族主導企業,但從家族治理走向專業經理人治理的歷程,謝礎安則從豐富的實務經驗,提供家族企業規劃傳承可採取的方向。三位皆強調,家族企業的永續發展,在一般所知的累積財富、延續企業之外,真正最重要的是強化家族信念與企業核心價值,在持續轉型的過程中,才能有效強化企業的競爭力。

午間專場:中小企業公司治理論壇。(照片來源:信義書院)

 

大缺工時代下 中小企業如何靠影響力吸引人才

下午場則將B型企業的目光轉向國內,首先由嘉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的特助張宏尉,介紹如何打造一個少加班、不爆肝的會計事務所。張宏尉表示:「員工與企業是相互選擇的過程,選擇沒有對錯,適合最重要。」他們透過產學合作,招募在學生至事務所實習,以尋覓合適人才。同時,嘉威秉持著「先有人在有事」的理念,以員工為主要考量,「因為當對員工好,員工也會對顧客更好。」這是嘉威連續多年業績成長維持15%以上,並維持比同業員工流動率低的關鍵秘訣。

「將心比心,用勇氣打動人心!」嘉澎塑膠副總經理王政彥為二代,他同樣秉持著對員工好的經營理念,從臺中中部的小傳產,再加入B型企業6年後,營收躍升四倍。「人事成本上升,但真實獲利,是賺?還是虧?」王政彥表示,2023年起,公司內部啟動週休三日,備受許多人質疑獲利下降,但他認為,當員工的生活與工作平衡,將大幅提升員工對於公司的認同感,這才是公司長期獲利的動力。

下午場「專題分享一」:大缺工時代下,中小企業如何靠影響力吸引人才!(照片來源:信義書院)

 

時尚品牌與及紡織業的創新ESG之路

「我一直希望光隆成為世界級戶外機能服飾公司,為世界帶來溫暖。」光隆實業董事長詹賀博分享。身為國際紡織供應鏈的一環,光隆為許多知名品牌如:Columbia、Mont-bell 及VOLCOM等成衣品牌服務,在東南亞擁有多家工廠,並十分重視生產基地員工的薪資福利與人權維護。詹賀博強調,光隆關注環境生態議題,近年也推行回收羽絨技術,期盼大幅減少衣服生產過程對於環境的衝擊,並降低運送途中的碳排放量,期盼全面落實永續,讓溫暖得以延續各處。

此次論壇壓軸上場的為優織隆執行副總謝煥麒,「我們的衣服沒有鳳梨味!」一上場他便幽默地介紹公司的產品。優織隆以從事毛衣與針織成衣外銷起家,有感於紡織業對於環境的危害與污染,二代接班的謝煥麒便思考,以有機種植的廢棄鳳梨葉纖維做成紡織材料的可能。讓自家的衣服不僅環保,更具有臺灣特色!

「早期的紡織業被歸屬於傳產,到採用先進科技技術,再到推動ESG,這是企業典範的轉移。」論壇最後,由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特聘教授別蓮蒂總結,表示過往在意一家企業如何為股東謀取利益,但現在已開始在意一家企業,如何做對這個世界好的事情,就像過去商學院必讀的個案為ZARA,現今則為Patagonia,這是呼應世界趨勢的改變,「希望每個企業都能一起向前走,讓這個世界更好!」

下午場「專題分享二」:時尚品牌及紡織業的創新ESG之路。(照片來源:信義書院)

 

資料來源: 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信義書院「Building Better Business 企業進化:中小企業ESG國際論壇」報導,2024年5月3日舉辦,包含中小企業ESG轉型、B型企業實務分享、公司治理與人才策略,https://www.nccu.edu.tw/p/406-1000-16744,r17.php?Lang=zh-tw